今年上半年,江苏的经济增量在全国位居第一。其中,工业吸纳了全省30%的就业人口;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近40%;工业上缴税收占全省税收近50%。
r这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从何而来?
rrr rr rr“神秘数字” 锚定未来
rrrrr我们找到了两串特别的数字:“1650”“51010”,几乎贯穿了今年以来每一次江苏工业发展的相关发布或报告。
rr“1650”,指的是江苏省在“十四五”时期重点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、50条重点产业链;而“51010”则是打造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建设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培育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。
r这两组“神秘数字”极富科幻色彩,因为它们本身锚定的就是未来,就是一个发展规模更大、质效更强的江苏。
rr今年,这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,有15个集群增加值正增长。其中,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、半导体、新一代信息通信、高端纺织、新型电力设备、航空航天等6个集群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。在聚链成群的发展模式下,今年前8个月,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0%。
rrr rr rr聚链成群 1+1+1>3!
rrrrr如果提到产业链集聚效应,其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。从字面上理解,就是将一个产业链上,上、下游的企业都聚在一块,但是聚在一块如何协作?怎么样才能发挥1+1+1>3的效果?
rr几天前,我国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成功将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。而这其中,就有5颗卫星来自江苏。
rr记者来到了位于江苏南通的一家民营航天企业,车间产线上,一个个卫星正在批量生产。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以前生产一个卫星的周期要60天左右,而现在通过批量化生产,生产周期缩短到了5天。
rr“流水线造卫星”的背后,不仅仅是研发能力的提升,更是上、下游配套完备带来的优势。仅仅是这一家民营航天公司,在产业链上、下游的合作伙伴就已经突破了一千家。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现在的一些工艺流程,甚至并不属于传统的卫星生产模式,而是来自一些拥有汽车零部件工艺优势的企业。
rr像这样的“跨界”和“融合”,正是产业链聚链成群的特点之一。
r不仅仅在一个地区内可以融合发展,跨区域共建的产业集群也越来越多。“通泰扬”的船舶海工、“苏锡通”的高端纺织、“泰连锡”的生物医药,让产业链集群的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展。
rrr rr rr一链一策 协同创新
rrrrr看到了企业在集群式发展中的成果,可以更清楚的了解“1650”“51010”这些数字的意义。但是企业越来越多、产业链条越来越复杂,如何才能让庞大的体系更有序地发展呢?
rr记者采访到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爱勋,他告诉我们,当前江苏针对不同的产业链,已经开始“一链一策”制定方案。“我们已经研究制定机器人、工程机械、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发展政策,印发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,制定出台支持元宇宙、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举措,同时正在着手研究制定低空产业等政策措施。”
rr而在产业链集聚效应上,要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。梳理摸排重点产业链长短板技术清单,持续布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,探索“链主企业出题,高校科研机构答题”等攻关模式,持续加大重大技术攻关力度。
rr朱爱勋介绍,“我们50条产业链,每一条产业链都建立了5家准链主企业、20家骨干企业、100家重点企业的企业库。我们还将‘一链一策’开展数字化协同改造。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,来加快工业领域应用场景的开发。 建立‘前沿技术到应用场景到整个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’这样的未来产业培育体系,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,从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”
r既有彰显宏图远略的“大蓝图”,也有具体发力落实的“小目标”,江苏正按下“加速键”,向着未来进发。(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王世玉 徐大为 唐高林 钱成)
r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